6月的一天,中儲糧鎮江油庫有限公司新建的壓榨車間,機器轟鳴、油香彌漫,巨大的壓榨裝置足有6層樓高。記者乘坐電梯從1樓到6樓,但見機器運轉、鮮見工作人員。據介紹,整座車間日產6000噸大豆油,正常用工只需6人。
這是中儲糧鎮江基地油脂油料加工技改擴能項目的一部分。自去年4月開工建設以來,旨在擴能增效的技改新項目就不斷創造速度奇跡,當年12月精煉車間就建成投產,今年4月壓榨項目也達產達效。目前,整個基地的大豆加工能力已從此前的90萬噸/年擴至270萬噸/年,油脂精煉能力從72萬噸/年擴至102萬噸/年,倉儲規模和碼頭年吞吐能力也分別達到了122萬噸和800萬噸。業內評價,這是全國中儲糧系統迄今最成功的項目之一。
“最大的成功是在較短時間內,提升了鎮江基地對長江流域糧油市場的調控能力。”中儲糧鎮江公司董事長張中說,由于國內大豆產量只占進口量1/4弱,受國際行情影響,國內油脂行業自2004年以來多次出現價格波動。每當波動劇烈時,國家發改委只能依靠約談平抑價格,缺乏有效的市場化調控能力。中儲糧鎮江基地的首要建設目的,就是提高調控能力。一期項目建成時,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都曾指出:此類項目如能在全國布點建設10-15個,我國糧油市場宏觀調控格局將大為改觀。
肩負如此重任,鎮江基地擴能項目的快建設、早見效,更顯意義非凡。而除了速度外,新項目大量引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也成為基地擴能增效的可靠保證。張中介紹,技改擴能項目至少采用了6項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工藝和設備,取得良好的節能減排、降本增效效果。相對舊生產線,新項目的油脂精煉綜合成本,已從110元/噸降至87元/噸左右。
新的工藝設備,究竟如何降本增效?以油脂精煉預復脫工藝為例,這種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油料脫色技術,通過預脫復脫工藝提升了脫色效果,并降低脫色所需材料白土的消耗量。生產數據顯示,傳統工藝每噸油脫色需要10-12千克白土,采用預復脫工藝只需7-9千克,僅此一項全年就能降本150多萬元。
另一增效亮點是引進了脂肪酸雙捕集系統。油脂精煉的脫臭過程中,通常會對脫臭餾出物進行脂肪酸捕集,后者是生產維生素E的主要原料。傳統工藝進行單次捕集,脂肪酸中的維E含量為6%-8%,雙捕集系統則通過高溫、低溫兩次捕集,脂肪酸的維E含量高達15%以上,而高含量就意味著高經濟效益。
張中介紹,新的技改擴能項目,還大量采用了變頻節能技術、完善的熱能回收系統和先進的自動控制系統,由此生產過程中的各項能耗均大幅下降。其中生產每噸油的電耗從19度將至13度,柴油使用量下降了8%-10%,按照正常加工量每年可減少柴油用量660噸。
市經信委主任薛峰說,中儲糧鎮江基地技改擴能項目搶抓市場機遇,快速投資、建設、達產、見效,充分體現了技改大項目對于產業轉型升級和地方經濟發展的精準拉動效應。
據了解,項目投產后鎮江基地今年的銷售收入可達100億元,上繳利稅1.2億元左右。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