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洞庭湖區到衡陽盆地,主產糧區的種糧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種植雙季稻,成為全省糧食生產“擴面、增效”的主力軍。
3天來,桃江縣沾溪鎮長田坊村種糧大戶殷先明一直忙著插田。夫婦倆把毯狀的秧苗運到田邊,一塊塊安置到插秧機上,機插的一行行秧苗,在田間鋪下片片新綠。殷先明告訴記者,連續5年,自己每年種300多畝雙季稻,的確很辛苦。但正常年景,種田能為全家帶來10萬元純收入,這讓他感到種糧并不虧。
像殷先明一樣的種糧大戶,對全省糧食生產貢獻巨大。據省農委統計,全省新型經營主體超過14萬個,今年新增1萬個。在流轉的土地上,他們提高復種指數,普遍種植雙季稻;主動采用新技術,多產糧出效益。
由于種糧大戶擴種雙季稻,棉區調減棉花擴種水稻,這兩大因素導致湖南今年早稻種植面積比去年增加30萬畝。
南洞庭湖區的益陽市,今年承租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發展到了1.4萬多戶,比去年增加27%。一批打工回流人員和大學生進入種糧行列,起步階段都得到了當地農技站的技術扶持。在赫山、南縣、沅江等縣(市區),種糧大戶已開始爭田種,水田流轉價格每畝從500元上漲到600元。
“種糧成本提高,更要靠科技生金。”益陽市資陽區種糧大戶王建強駕駛新購的插秧機,行距從9寸改為7寸,每畝插足2.4萬蔸基本苗,為奪高產打牢基礎。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