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新政能否催生產業“新基因”
日前,《黑龍江省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下發執行,方案中提到,2014年大豆目標價格水平為每噸4800元,即每市斤2.4元。這標志著連續實行了7年的國家大豆臨儲政策宣告結束。
所謂目標價格政策,就是在市場形成的農產品價格基礎上,釋放價格信號引導市場預期,通過差價補貼保護生產者利益的一項農業支持政策。
根據政策,試點階段大豆目標價格每年確定一次,以便根據試點情況變化及時調整。目標價格在大豆播種前公布,以向農民和市場發出明確信號,引導農民合理種植,安排農業生產。政策范圍涉及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而與目標價格對應的市場價格主要為采價期內黑龍江省大豆平均收購價格,由國家統一監測確定。
國家臨儲政策取消
此次目標價格政策的出臺,廣被關注的原因不僅是新政標志著此前已經連續實行7年的大豆國家臨儲政策已取消,同時,也被看做是我國糧食政策的一次“中等規模”調整。
臨時收儲,這種被決策部門看做是救急的糧食政策,廣被詬病幾年之后,終于退出了。理由似乎與這個政策的美好愿望正好相反——連續多年的國產大豆臨儲收購政策,不但沒有刺激農戶更多地種植大豆,反而導致國產大豆產業的不斷萎縮。
據了解,我國大豆主產區主要集中在黑龍江省,然而,臨儲政策下,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卻在“政策利好”下不斷萎縮:2010年6735萬畝,2011年5193萬畝,2012年不足4000萬畝,2013年3105萬畝,4年間龍江大豆種植面積縮減一半。
據介紹,近幾年來,由于玉米、水稻價格逐漸上漲,種植玉米和水稻的收益越來越高,但大豆價格卻始終徘徊在每公斤4.4元左右,農民種植大豆的收益處于較低區間,遠低于玉米、水稻的種植收益。由于比較收益差距逐漸拉大,大豆種植面積逐漸下降。以前在種植區大豆隨處可見,現在已經是零星分布了。
黑龍江金泉集團董事長金海龍認為,以前大豆臨儲政策看似幫助農民解決了賣豆難問題,但政策執行過程的鏈條復雜,農民得到的實惠有限。業內人士普遍的觀點是,好政策,但沒有被農民認可。“大豆價格本身就不高,效益始終不大,國家雖然出臺托市價格,但對農民而言,大都是把大豆直接賣給糧販子,很多大豆實際銷售價格并沒有達到臨儲價。”金海龍認為,大豆臨儲政策,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有形之手指向更明
從2010年6735萬畝到2013年的3105萬畝,4年間龍江大豆種植面積縮減一半,2014年初公布將實行目標價格改革政策,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大幅下滑的局面得到了控制,種植面積達3304萬畝。此次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落地”,給豆農增強了信心。
據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推進農產品市場化改革,陸續放開了大部分農產品價格,2004年全面放開了糧食市場和價格。2007年以來,先后對主產區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實行臨時收儲政策。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實施以來,國內糧食價格穩步上升,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種植積極性,保持了主要農產品生產基本穩定,糧食產量連年增長,農民收入實現平穩較快增長,為穩定物價總水平、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但是近兩年來,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大幅走低,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卻在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的支撐下高位運行,國內價格由以往低于國際市場轉為高于進口成本。
這種背景下,實施直接價格支持政策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特別是產業鏈長、受國際市場影響大的棉花、大豆等矛盾突出。由于國內價格大幅高于進口成本,市場主體不愿入市收購,國家收儲壓力急劇增加,上下游價格關系扭曲,市場活力減弱,不利于整個產業鏈的持續健康發展。
正因為如此,黑龍江省開展的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工作,就是國家意在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目的就是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將價格形成交由市場決定,以促進產業上下游協調發展。
黑龍江區域經濟學會會長王朗玲認為,此次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目標就是政府不干預市場價格,讓企業按市場價格收購,有利于恢復國內產業的市場活力,提高國內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當然,專業人士也指出,開展目標價格改革試點也會對種植者帶來挑戰。如臨時收儲期間,農民種植的農產品可以直接賣給國家,不需要承擔市場風險,但在新的形勢下,這些農產品種植戶需要直接面向市場,自行尋找下游用戶并承擔市場價格波動風險。
專家認為,此次實施的目標價格補貼政策能有效遏制黑龍江大豆面積下跌的趨勢,效果會在明后年顯現,有利于穩定大豆種植面積。
陽光沒有照到加工企業
理論上說,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的實施,保證了農民的收益,又通過政府有形之手保障了長期以來壓在大豆產業頭上的糧價擠壓的加工企業利潤,然而,豆農開心的同時,黑龍江的大豆產業依舊哀鴻遍野,原因很簡單,雖然有了補貼,但市場上的大豆價格卻依然走低。目前,黑龍江市場大豆價格一般在每噸4060元左右。
豆農賣糧的積極性有了,加工企業的積極性卻依舊低迷。來自黑龍江省工信委的消息說,今冬,全省的油脂企業開工率僅一成。而根據市場人士觀察,這種局面,在黑龍江,已經成為了常態。從2009年開始,黑龍江大豆加工企業開工率持續下跌,期間,雖然國家采取了不同補貼政策,然而,加工企業紛紛退出的局面卻不斷加劇。根據黑龍江省工商聯此前統計,從2009年開始,黑龍江省的大豆加工企業開工率不足一成。期間,政府雖然出臺過相關加工企業補貼政策,但是,因為政策執行難度以及透明度問題,并沒有對行業的發展起到預想效果。
盡管,今年黑龍江省大豆從開秤價格每噸4600元降至每噸4060元,然而在原料不斷走低的情況下企業依然缺乏入市的熱情,原因何在?
“省內大豆價格不斷在走低,可是還沒低過進口大豆。”此前,已經將旗下一家大型加工企業退出的金泉集團董事長金海龍認為,作為大豆的主產區,盡管目前黑龍江豆價每噸4060元,而沿海銷區進口大豆每噸3400元。“原料產區價格反而比銷區高,而加工出來的產品卻要同臺競爭,省內油脂廠顯然競爭不過沿海加工企業。”
產業重振需要新基因
據介紹,目前我國自產大豆1500萬噸,然而,我國每年大豆需求量為4500萬-6000萬噸,每年市場需求的將近70%需要進口,顯然,國內大豆的價格主導權,已經很弱。雖然黑龍江的大豆依然以非轉基因為營銷切入點,但是,大豆加工的產品不僅僅是食用油,對于豆粕等工業、養殖業需求品,非轉基因的概念并不是賣點。
價格因素,是如今中國大豆產品市場上最根本、最直接的砝碼。而這,恰恰是黑龍江為代表的國產大豆最致命的“硬傷”。
據悉,根據2014年度收獲季國際糧油市場價格,進口大豆開秤時價格為每噸3700元,如今又降低了300元。受低價刺激,我國沿海大豆加工廠增量采購特征明顯,而根據市場規律,國際市場供應量的增加,必將抑制新一年整體市場的價格和供應。這意味著,2015年黑龍江為代表的國產大豆,還將面臨價格高于進口大豆的壓力,這一消息對于龍江的大豆加工企業來說,恐怕無異于雪上加霜。
面對進口大豆的價格,國產大豆除了靠祭出非轉基因這個牌,便再也沒有了其他優勢。單純價格一項,以黑龍江大豆為原料的本地加工企業,就無法在市場上與進口大豆原料加工企業比拼。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的陽光,并沒有照到加工企業身上。國產大豆業的重振,一直是黑龍江大豆協會等這樣的機構為代表的廣大業內人士的愿望,然后,實現這個目標,恐怕還需要新鮮基因的注入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