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全球小麥生產第一大國,但優質小麥供給卻略顯緊張,2014年國內優質小麥價格曾一度飆升至1.6元/斤以上,不少面粉和食品加工企業紛紛入市搶糧。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營養指導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杜荷指出,在我國年度約11萬億元的食品工業產值中,以小麥為原料的方便食品加工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小麥大國優質麥的缺口卻很大,說明我國的小麥生產與食品工業的需求之間存在著結構性的矛盾。
近年來,我國小麥產量在1.2億~1.3億噸之間小幅增長,但優質麥的種植和產量有減少趨勢。優質小麥產能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小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國家食物營養咨詢委員會副主任魏益民教授在論壇上表示,我國小麥的總產量和消費量基本持平,甚至略有盈余,但每年約200萬噸的優質小麥進口,主要是為了滿足加工企業的需要。因此,優化品種、擴大優質麥的種植面積比例是當務之急。
與會專家認為,小麥的優質化之路需要優生優育并重。優生,即選育更適合食品加工和現代消費需求的小麥品種,包括形態、口感等;而優育,則是選擇更適宜的種植區域,充分利用優勢土壤、氣候等條件,生產更多的優質小麥。
據了解,早在2005年今麥郎集團就率先啟動了“今麥郎優質麥工程”,截至2014年,其推廣優質麥種植面積已達百萬畝。
今麥郎集團面粉事業部總經理孫運峰對記者說:“我們一直在致力于引導農戶種植優質小麥,下一步今麥郎將與農村合作社開展更為緊密的合作,持續擴大優質麥種植,為企業提供優質的加工原料。”此外,論壇還對我國優質麥優勢區域分布與特點、北緯37°優質小麥帶、好麥與好面、優質麥與食品安全與食品品質的關系等,進行了深入討論。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