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場密切關注中國糧食產量,因為產量如果下降,將會導致進口需求提高。中國在近些年來放松了對糧食進口目標的控制。以玉米為例,在2008年之前的十多年里,中國一直是玉米凈出口國。北京德潤林編纂的數據顯示,1997/1998年度至2006/2007年這10年,中國平均每年凈出口玉米量為738.6萬噸。但是從2008年起,中國玉米出口量開始顯著降低,從2006/07年度的526.9萬噸劇減到2007/08年度的54.9萬噸。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后,中國推行信貸寬松政策,信貸規模激增,貨幣投放量也大幅增長,推動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糧價也開始反超國際市場價格,中國也由此轉為玉米凈進口國。2009/10年度到2013/14年度期間,中國平均每年凈進口玉米260.6萬噸。中國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在今年8月份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從2010年起中國糧食價格全面高于國際市場離岸價,為降低成本,一些國內企業加大了糧食進口量。
畢美家在12月5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我國)大米、小麥以及玉米的進口量占到國內產量的2.4%,這是相對低的水平。中國可能進口國內供應短缺的產品,但是進口量不會很龐大。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至10月份,中國進口谷物及谷物粉1565萬噸,較上年同期的1069萬噸大幅提高46.3%。同期中國進口了552萬噸食用植物油,比上年同期的652萬噸減少了15.3%;此外中國還進口了大豆5684萬噸,比上年同期的4994萬噸提高13.8%。中國傳統上將大豆列為糧食作物,但是農業部跟隨國際統計口徑,將大豆排除在糧食作物之外。
英國金融時報在2014年4月份援引美國農業部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中國這個世界頭號大豆進口國將在2020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玉米進口國。美國農業部分析師詹姆斯?漢森以及弗萊德?蓋勒在這份署期4月7日的報告里指出,中國肉類消費增長將延續過去10年的勢頭,這主要是受到城鎮化以及收入增長的推動。從2012年到2024年,中國肉類產量預期將提高30%。生產一公斤肉需要三公斤飼料。報告稱,未來十年里中國玉米需求預期提高,將占到全球玉米貿易增幅的四成左右。
畢美家在周五的新聞發布會上沒有透露今年中國玉米產量數據。
據中央電視臺12月7日的報道稱,今年黑龍江等地玉米獲得大豐收。但是由于農戶從9月份就開始收獲玉米,而臨儲工作遲遲未能展開,導致一些早收的玉米發霉率高于政府收儲標準。今年臨儲玉米的收購期限從2014年11月25日到2015年4月30日。根據國標要求,收儲玉米的發霉率應在2%以內。去年收儲標準曾經放寬到2%到5%。
今年中國政府退出了大豆臨儲項目,代之以4800元/噸的目標價格補貼。但是政府繼續在東北地區實施玉米臨時收儲項目,臨儲價格與上年持平,其中黑龍江為每噸2220元、吉林為每噸2240元、內蒙古和遼寧為每噸2260元,均為國標三等玉米的到庫收購價。2013年中國玉米臨時收儲數量達到6919萬噸。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