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新階段來臨
蘇濤從來沒有對一種金融工具表現出如此濃厚的興趣。雖然作為全國最大的玉米淀粉生產企業之一——山東壽光巨能金玉米開發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但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企業非但從來沒有聽說過玉米淀粉期貨,而且在已經上市十年之久的玉米期貨上也只是使用參考價格。
“作為玉米深加工企業,玉米是我們最大的原料,每年采購的數量十分巨大。我們也了解玉米期貨這個工具,但我們沒有直接使用它,因為我們沒有三個月或者五個月后的產品訂單,所以買入三個月或者五個月后的玉米期貨合約是沒有用的。對于深加工企業來說,我們的產品是玉米淀粉,而其無法在玉米期貨市場上直接保值,所以我們沒有直接使用玉米期貨這種金融工具。”蘇濤表示。
而隨著玉米淀粉期貨的推出,在玉米淀粉期貨和玉米期貨的相互配合下,“兩條腿走路”的玉米期貨產業鏈將迎來套期保值的新階段,不但即將上市的玉米淀粉期貨將納入蘇濤的視野,以前對他來說“沒用”的玉米期貨也將真正能為其所用。“有了玉米淀粉期貨,它和玉米期貨組合起來就能真正起到套期保值的作用了,因為我們以后既能掌握遠期的原料價格,又能掌握遠期的產品價格。所以,作為一種銷售和收購的手段,我們將來一定會充分利用這兩個工具的。”蘇濤表示。
北京首創期貨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分析師劉小英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玉米淀粉期貨推出的意義在于把玉米產業鏈上可利用的東西給延長了,就像以前只有大豆期貨,沒有豆粕期貨和大豆油期貨的時候,保值手段比較單一,但有了豆粕期貨和大豆油期貨后,就可以做提油套利和壓榨套利,比如我在盤面上做買入大豆、賣出豆粕和大豆油的操作,其實就完成了盤面上壓榨利潤的一種鎖定;玉米期貨和玉米淀粉期貨將來也是同樣的原理,比如我做買入玉米、賣出淀粉的操作,也是在盤面上鎖定生產利潤。這樣工具就豐富了,對于生產企業來說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經營風險。”
玉米淀粉期貨的推出還將對眼下產能過剩的玉米淀粉行業起到提振作用。中國淀粉工業協會有關人士認為,國內玉米淀粉行業經過快速擴張,已經呈現出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局面,行業面臨較大市場風險,行業企業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迫切需要避險工具,玉米淀粉期貨上市十分必要。另外,玉米淀粉標準化程度高,市場競爭充分,便于運輸和存儲,不存在上市期貨的政策障礙,具備上市的可行性。
資料顯示,玉米是生產玉米淀粉的主要原料,從生產工藝看,大約1.4噸玉米(含14%水分)生產1噸玉米淀粉,玉米約占玉米淀粉生產成本的83%。玉米與玉米淀粉價格相關性較強,以河北地區玉米和玉米淀粉價格為例,據中國淀粉工業協會數據,2009-2013年二者相關系數達到0.87。玉米與玉米淀粉的數量關系確定,價格相關性強,因此,利用玉米淀粉期貨對玉米進行套期保值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玉米淀粉期貨的上市還將在很大程度上激活目前并不活躍的玉米期貨。目前,由于受臨儲政策的影響,玉米區域性價格波動和期貨走勢相關度比較低、玉米期貨交割區域覆蓋面不夠廣等原因,玉米期貨并不活躍,市場參與度不高。
中糧集團生化事業部風險控制部總經理助理朱勇生也告訴記者,“玉米淀粉期貨推出后將會對玉米期貨起到一定程度的提振作用,參與套利的人將會進場,企業的關注度也會提高,隨著套保鏈條的完善,玉米期貨也將在很大程度上被激活。”
果萄糖漿也有“前途”
隨著玉米淀粉期貨推出日期漸進,玉米期貨產業鏈終于扣緊了最為重要的第一環。但是,雖然玉米淀粉覆蓋了玉米深加工產品的75%,但玉米深加工產品眾多,相對于大豆、豆粕、大豆油組成的完善大豆期貨產業鏈而言,玉米期貨產業鏈的完善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大豆、豆粕和大豆油都是體量很大的品種,而玉米產業鏈中,除了玉米和玉米淀粉外,檸檬酸、賴氨酸等品種的體量還很小,短期之內推出來的可能性不大,但果萄糖漿未來具有市場前途。”
朱勇生也表示,“在眾多的玉米深加工產品中,玉米淀粉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成為期貨品種,一方面是由于玉米淀粉是玉米深加工產品中量最大的一種,另一方面,玉米淀粉期貨標準統一,所以它是最符合期貨上市品種要求的。”
中國淀粉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玉米淀粉產量約2350萬噸,2014年上半年平均出廠價格均值約為2800元/噸,玉米淀粉市場規模超過658億元。
此外,產銷區分布明確也是玉米淀粉脫穎而出的一大原因。上海鋼聯“我的農產品網”分析師竇曉博指出,與國內玉米種植區域分布相吻合,我國玉米淀粉加工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及華北黃淮等地,其中以黑龍江、吉林、山東、河北、河南、陜西最具有代表性,而以上地區恰恰為國內玉米的北方春玉米播種區及華北黃淮夏玉米播種區,年玉米產量占全國70%以上。同樣,玉米淀粉銷區市場主要為黃淮以南地區。就此來看,因為玉米淀粉在生產區域分布上的明確,一定程度上利于現貨市場價格的監測與采集。
而從目前來看,除玉米淀粉之外,玉米的眾多深加工產品中,還沒有一種產品能達到玉米淀粉的這種條件。
不過,朱勇生告訴記者,“隨著玉米淀粉期貨的推出,下一步,玉米產業鏈中,果萄糖漿也是很有前途的。在美國,果萄糖漿每年產量能達到1000萬噸,而在國內,這個數量目前只有300萬噸,下一步,我們覺得國內果萄糖漿的產量能達到七八百萬噸。如果達到這個量,我們覺得它就符合期貨上市的要求了。”
果萄糖漿也是A股上市公司保齡寶的主要產品之一,公司董秘李霞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果萄糖漿有著開發為期貨品種的潛力,從需求量上來看,近幾年果萄糖漿的產量在穩步提升,雖然今年蔗糖價格走勢的疲軟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果萄糖漿的需求,但總體上看,這幾年果萄糖漿的需求還是很旺盛的,產量上也在緊緊追趕蔗糖,公司果萄糖漿的產量也是很穩定。而且,相對于蔗糖,果萄糖漿優越的性能也使它具備了很大的潛力,一方面,果萄糖漿的甜度比較好,蔗糖有一種苦味,而果萄糖漿是蜂蜜的口感,能夠改善食品的口感;另一方面,它比蔗糖甜,跟其他產品一起使用的時候能起到一種協同提高的作用,提高甜度;另外,它會讓焙烤的點心更加美觀。所以,果萄糖漿的市場潛力還是非常大的。”
玉米產業“市場化”步伐加速
玉米淀粉期貨即將上市,國內玉米產業的“市場化”步伐將隨之邁出堅實一步。可以預見,隨著玉米淀粉期貨這一市場化金融工具投入市場,玉米產業“自下而上”的市場化進程也將由此加速。
“當今政府更加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為市場提供更多市場化的工具,在這一背景下,玉米淀粉期貨的推出也是應運而生。”劉小英表示。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波及下,國際農產品市場全面步入下滑通道,國內農產品市場也因此受到波及。在這一背景下,為穩定國內糧食價格,保護農民利益,2008年10月20日開始,國家啟動了第一批玉米收儲計劃,在東北產區計劃收儲玉米500萬噸,隨后又相繼啟動了三批收儲計劃,連續四批玉米收儲計劃總量達到了4000萬噸。此后,國家玉米收儲政策步入常態。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在穩定了玉米市場價格,保護農民利益,激發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也使這幾年國內玉米生產迎來大豐收。”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但從消極的方面來說,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給國家財政造成了很大負擔,現在玉米庫存水平特別高,據說去年收購了一億噸的玉米,而我們總的產量也才兩億噸,國庫的玉米居高不下,而進口的壓力也挺高,造成了市場扭曲。”
竇曉博也指出,首先,收儲政策變相增加了玉米播種面積,特別是黑龍江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同比增長7.6%左右;其次,收儲政策變相對市場的價格運行機制出現了錯誤的指導,使得產銷區價格出現倒掛,玉米價格高速暴漲;最后,在國內玉米價格逐年攀升的同時,國際玉米價格卻因供應寬松問題持續走低,目前國際國內價格嚴重失衡,但在進口玉米配額限制的情況下,尚未發生國外玉米大量流入的現象。
面臨“七年之癢”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到了調整的時刻。“后年不知道還會不會實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但據我了解,明年是一定還會實行的,但是臨時收儲的價格不會再提高了,可能降低,也可能維持不變。無論如何,玉米市場‘市場化’的大方向是確定的。”李國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今年大豆和棉花紛紛試點實行直補政策的背景下,未來玉米產業“市場化”的步伐也將加速,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正面臨調整。
玉米深加工政策調整的呼聲也很高。朱勇生表示,東北地區玉米深加工的產能是超過3500萬噸的,但這幾年東北區的深加工一直在1800萬噸、2000萬噸以下,產能開工率不足50%,而且全行業虧損。這種全行業虧損局面,一定程度上是玉米臨時收儲托市政策造成的。而且目前玉米深加工的政策都是在多年前基于當時國內緊平衡的情況下制定的,如今國儲玉米已經接近1億噸,在如此高庫存的情況下還在堅持原來玉米深加工的行業限制,有點過時。
政策的導向也使玉米產業“市場化”的方向更加明確。中共中央2014年“一號文”明確提出,“堅持市場定價原則,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