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占糧食產量90以上糧食供需格局穩定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6-17 14:27:16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要穩定在5.5億噸以上。近日有個別媒體解讀稱,中國將糧食產量目標設定在低于國內消費量的水平,意味著中國糧食自給自足政策的內涵發生改變,并認為未來中國糧食進口將增加。事實是否如此?記者就此采訪了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張輝。
2013年中國的糧食產量達到6.02億噸,今后還有增產空間,但《綱要》為何提出到2020年糧食產量要穩定在5.5億噸以上。張輝表示,這主要基于3方面考慮:一是這里的糧食主要是指谷物。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與之相銜接,《綱要》提出谷物產量要達到5.5億噸以上。二是這個目標是底線目標。2013年中國糧食總產達到6.02億噸,其中3大谷物產量為5.43億噸,《綱要》提到的5.5億噸以上的目標只是底線目標,沒有設定上限,本身就考慮了今后生產和消費雙增長的空間,與現有的生產量和消費量也不矛盾。三是充分考慮了與國家已發布的規劃目標的銜接。2008年、2009年國家先后發布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分別提出了2020年的糧食生產目標為5.4億噸、5.5億噸。
近幾年我國糧食進口增長較快,2013年,谷物進口接近1500萬噸,大豆進口突破6000萬噸。盡管進口在增加,但谷物凈進口量占國內生產量的比重不大,約2.5,是安全可控的。從品種看,中國小麥、稻谷供求基本平衡,緊平衡的是玉米,近幾年國家加大對玉米生產的政策扶持,面積和產量都在增加,供需缺口沒有出現大的變化。張輝介紹說,2013年國內玉米豐收,增產超過200萬噸。玉米同期進口量326.6萬噸,比上年下降近四成。他表示,今后隨著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持續提高,預期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未來國內糧食供需格局是基本穩定的,谷物進口一般不會出現大幅增加的情形。
據介紹,當前糧食進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內需要。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糧食的優質化、品種多樣化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特別是一些高端優質大米、優質強筋和弱筋小麥供給不足,需要適量進口進行調劑;玉米作為重要的飼料作物、工業原料,隨著養殖業、深加工等多個消費領域的發展,也需要有一定的進口。二是國際糧價相對便宜。2013年第三季度國內小麥、玉米、晚秈稻價格,比國際市場離岸價分別高50、55、66,比配額內進口稅后價分別高5、6、25.在國際糧價低的時候,適時適量進口一些糧食,既符合市場規律,也順應農產品貿易國際化的趨勢。
《綱要》提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并不意味著中國長期堅持的立足國內、基本自給的糧食方針發生了改變,也不意味著政府要減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張輝認為,首先,中國是人口大國,穩定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頭等大事,國際市場的谷物貿易量僅為中國糧食消費量的一半,可供中國進口的糧食資源十分有限。因此,以我為主、立足國內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立足點。其次,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明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優先次序,就是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按照中國糧食的統計口徑,目前中國谷物產量占國內糧食產量的90以上。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糧食安全就有了保障。
在張輝看來,確保產能、科技支撐是今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著力點。確保產能,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要做到藏糧于地,國家正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以產糧大市、大縣為主的核心產區,還要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科技支撐是挖掘增產潛力的關鍵,要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集成創新,著力提升單產水平。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