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天津市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年種植面積穩定在33.3萬畝左右。育秧、插秧、收割是水稻生產三個主要環節,用工量大,勞動強度高,稻農非常辛苦,俗稱“三彎腰”。為改變水稻種植“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曲背幾千年”的生產方式,自2010年起,市農機部門啟動并實施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工程,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點帶面,先易后難,強化服務,梯度推進,在育秧、栽植、收獲三個重點機械化環節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生產模式上,實現了農機農藝高度融合。目前,全市水稻工廠化育秧生產線已達137條,插秧機保有量達700臺,水稻收割機400臺。
機械育插秧與人工相比,能夠保證總苗數,栽插質量高,緩秧快、秧苗成活率高、分蘗力強,有利于增產。據寶坻、寧河對比數據表明,人工育插秧的地塊畝成本在270元左右,畝產900—1000斤,人工收獲作業費用為150元/畝;而采用機械育插秧的地塊畝成本為210元,畝產可達1300—1500斤,機收費用為80元/畝。經比對,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可為稻農每畝節約育插秧成本60元,減少收獲費用70元,合計節省成本130元/畝;以畝增產400斤,每斤稻谷售價1.5元計算,畝增產收益為600元。由此可見,水稻畝節本增效高達730元,按照87%機械化作業水平計算,水稻生產節本增收2.11億元,促進農民增收效果顯著。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不僅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且還解決了農業生產勞動力短缺問題,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增加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為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我市現代化都市型農業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