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高度知識化的農民,就沒有高度現代化的農業。加強教育培訓,提高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先決條件。在連續下發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多次把農民教育培訓提到戰略高度。2012年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3提出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2014年提出“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的教育培訓力度”,農業部也連續多年把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重點工作。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留鄉務農人員以婦女、中老年為主,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過50%,占農民工總量60%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大部分沒種過地,也不愿意回鄉務農,今后“誰來種地”成為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只有抓住那些有意愿、有能力務農的農民,對他們進行更加專業化、職業化的教育培訓,使其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才能確保農業“后繼有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現代農業的集約化經營,集中體現在現代生產要素投入和與傳統生產要素結合上,它適應了我國農業生產關系變化的新趨勢。現代裝備等生產工具加快發展并廣泛運用,最為突出的是農業機械化和農村信息化。目前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59%,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研發推廣力度加大,大馬力、自動化、精準化高端農業機械已不鮮見,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人力畜力為主轉入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云技術、物聯網、大數據正在農業生產經營、農產品[-0.66%資金 研報]質量追溯及電子商務等領域積極應用,智能化移動終端將實現信息服務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無所不能。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但是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粗放的基本現狀依然沒有改變。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率僅為5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我國是最大的化肥和農藥使用國,但化肥、農藥利用率均僅為30%—35%左右,比歐美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以上。隨著傳統小農生產加快向社會化大生產轉變,現代農業對能夠掌握應用現代農業科技、能夠操作使用現代農業物質裝備的農業人員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不經過長期的農民教育培訓,有效縮短農民在技術、觀念上的差距,發展現代農業將無法支撐。
教育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基石。中國是農業大國,亦是農業人口大國。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對其從業者的教育培訓,關乎糧食安全,關乎經濟安全,關乎國民素質的提升和民族進步。
(作者分別為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副校長、農業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專家咨詢組副組長)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