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本糧油(Woody Grain and Oil)產業,是以栽培利用木本淀粉類和木本油料類樹種的產業門類。
我國木本糧油樹種資源豐富,分布廣泛,栽培歷史悠久,發展前景廣闊。在我國遼闊的山地丘陵地帶,適宜生長種類繁多的木本糧油樹種,其果實和種仁富含淀粉或油脂,大多數既可作為果品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工成食用淀粉、工業用淀粉、食用油等糧油制品。另有部分木本糧油產品可以用作加工生物質能源的原料,生產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清潔能源。
在建設生態文明和強化國家糧油安全保障力的大背景下,實施振興我國木本糧油戰略工程是歷史時代的呼喚。
在我國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建設的新時代,采取積極措施,加快振興我國木本糧油特色產業,具有重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意義。這既是糧食安全工程和民生小康工程,又是國土綠化工程和生態文明工程。
木本糧油產業是促進糧油安全的“糧安工程”
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糧食是每個人為生存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 ,即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公民應該享受的“糧食權”(也稱“食物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既是保民生之重,又是安天下之本,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政府把農業和糧食生產置于國民經濟“重中之重”的地位,采取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措施,鑄造出我國令人欣喜的“糧食輝煌”。多年來,我國糧食總產量、肉類總產量、蔬菜總產量、水果總產量等均居世界首位。從2003年到2013年,我國連續譜寫出“雙連雙增”新篇章:糧食連續增產,農民連續增收。在此期間,糧食總產量有5年保持在5億噸以上,2013更是突破6億噸大關。我國的耕地和水源僅分別占世界的9%和6.5%,卻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國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小康水平。
我國糧食安全喜中有憂
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可持續安全存在隱憂,必須清醒正視我國糧食安全出現的新矛盾和面臨的新隱憂。第一憂,我國糧食安全依然處于緊平衡態勢,而且向更緊的趨勢發展;第二憂,我國糧食產銷結構發生根本變化,調出區和調出量同步“雙減”;第三憂,我國優質耕地不斷縮減,資源約束壓力日益加重;第四憂,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嚴重威脅糧食安全;第五憂,我國糧食供應鏈多有缺陷,削弱了保障糧食安全的能力;第六憂,我國糧油進口量明顯增加,近年來屢創新高;第七憂,跨國糧商全面進入糧油流通領域,已經控制了國內油脂加工和市場的60%以上。目前跨國糧商依靠資金、技術,以及在國際市場上話語權的優勢,正向面粉、輾米加工業領域進軍,對國內糧食企業構成激烈競爭和威脅。
總之,對我國糧食的可持續安全,決不可高枕無憂。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端好13億多人口的飯碗,是民生安定的永恒主題。十幾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誰也“背”不起,必須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即把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放在首位。
木本糧油產業是促進農村小康的“民生工程”
迄今,我國扶貧事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然而,目前全國仍有1.2億—1.3億農村貧困人口,貧困率在9%左右,多集中在“老、少、邊、窮”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相對落后,貧困人口相對集中,三農問題依舊突出,農民增收和實現小康的難度極大。
然而,正是在這些地區擁有種植木本糧油經濟樹的優越條件。我國14個木本糧油主產省、區擁有適合當地發展的優質木本油料樹種,是丘陵山區重要的特色產業門類,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廣闊的產業化發展前景,是這些地區實施“民生工程”,增加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的重要新來源。
所謂“民生工程”,包含豐富深刻的科學內涵,是集山區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發展等多元目標為一體的科學的指標體系。實施“民生工程”,是五位一體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體現,把發展山丘經濟,發展生產力和人民的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完整體現經濟發展的目的。
改善民生與振興山區經濟必須相輔相成
實施山區“民生工程”,盡快改變“老、少、邊、窮”地區貧困面貌,為山區經濟發展注入強大新動力,體現經濟建設的基本目標。與此相對照,山區經濟發展要緊緊圍繞改善民生,首要的是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其次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實現小康。為此,要把普及教育、提高其素質作為民生之基;把點燃新經濟增長點,增強經濟實力作為民生之源;把擴大農民就業,增加其收入作為民生之本;把建立社會保障,公平分享改革成果作為民生之盾。總之,實施山區“民生工程”,就是要把全面發展山區的成果惠及最廣大的民眾。
保護生態環境與開發山區資源必須相得益彰
從建設美麗中國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理念出發,實施山區“民生工程”,必須轉變山區的發展方式,揚長避短,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在落后的山區,發展經濟決不能走老路,要用一種全新的理念來指導發展,轉變發展方式。要以科學發展為依托,著力改善民生為本。特別要轉變傳統發展路徑,“打破傳統路徑依賴”,樹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努力探索一條社會財富有效增加,生態環境保持優良,百姓福祉不斷增進的科學發展新路徑,實現經濟、文化和生態的“三崛起”。
發展木本糧油產業必須結出改善民生的碩果
在我國廣闊的山地、丘陵和荒地上,因地制宜發展木本糧油產業,興起一大批板栗、油茶、核桃、大棗、柿子、油桐等種植基地,及相應的加工企業和產業集聚。有力促進了山區經濟的發展,結出了改善民生的碩果。近年來,種植核桃、柿子等成為許多地方的“民生工程”。
位居世界四大堅果(核桃、扁桃、榛子、腰果)之首的核桃,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目前,在我國26個省、市、區均有種植。進入上世紀80年代,核桃產業普遍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局面,核桃栽培面積和產量逐年增加。據統計,2002年全國核桃栽植面積為1348萬畝,核桃堅果產量為34.3萬噸,到2010年年底,總面積已達3600萬畝,核桃堅果產量為128萬噸。其中,全國種植面積1萬畝以上的重點縣有300多個,面積在10萬畝的有131個縣。這一結果表明,我國核桃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
發展木本糧油產業,資源替代作用重大
針對我國資源約束日益加重,糧油供求關系趨緊的形勢,發展木本糧油產業,實施資源和糧油替代戰略,可以建成大批“綠色糧倉”和“綠色油庫”,增強糧油安全的物質基礎。
利用“土地當量比”概念,實施資源替代戰略,減輕土地約束壓力
“土地當量”是指在單位土地面積上種植不同植物收益比率的指標。例如,1畝山地或丘陵坡地種植核桃的產量或價值,與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玉米的產量或價值的比率,表明“土地當量”的高低。“土地當量比”(LER %)=核桃的產量或價值÷玉米的產量或價值。由這一公式計算出的比率越高,表明種植核桃樹的“土地當量”越高,也標志山地或丘陵種植核桃的效益越高。假若LER為1.5%時,即表示種植玉米要用1.5倍的土地面積才能達到種植1公頃核桃樹土地的產量或價值。反之,種植1個單位面積的核桃樹,相當于1.5個單位面積的玉米。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要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置于更廣闊的資源基礎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即不能只局限于耕地資源,而要把視野擴大到森林、山地、丘陵、草地和海洋等國土面積。在這一巨大生態系統中潛藏著雄厚的優質“糧油”生產能力。也就是說,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要對食物系統進行全面開發和農業生態系統進行全面改造。發展木本糧油產業,預期可以替代大量土地資源。
利用“食物當量”概念,實施產品替代戰略,增產優質糧油食物
“食物當量”(FEU,即“糧食當量”)即用來計算和衡量農業、林業、畜牧業、水產業、食品業等,各個行業各種產品總產量的一種尺度。它把各個農牧產品按照規定的折算比例換算為糧食單位。為使“糧食當量”切合目前生產管理部門的使用,學界嘗試建立動物、植物性“糧食當量”的計算和轉換公式,并計算出部分動物、植物性“糧食當量”。
以“糧食當量”作為尺度衡量,可把各種木本糧油產品按照一定的折算方法換算為糧食單位。這樣,既可以替代大量土地,又可以替代大批糧油產品。例如,在不考慮其他因素變動的情況下,以2008年的稻谷總產量、單位面積產量和收獲面積為基期數據,到2015年木本糧油產品產量可替代的稻谷產量為533.36 萬噸,約為2008年稻谷產量的2.76%,可替代稻谷收獲面積約為81.36萬公頃。到2020年木本糧油產品產量可替代的稻谷產量為596.46萬噸,約為2008年稻谷產量的3.08%,可替代稻谷收獲面積約為90.98萬公頃。
發展木本糧油產業,意義重大而深遠
我國發展木本糧油產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其主要標志是:發展木本糧油產業是緩解我國糧油供需矛盾,維護國家糧油安全的必然選擇;是發展綠色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優化食物結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現實需要;是加快國土綠化,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方式。
通過分析我國發展木本糧油產業的有利條件:我國有非常豐富的木本糧油樹種資源,有適宜發展木本糧油的大面積丘陵山地,有廣闊的國內外消費市場。本文提出了我國發展木本糧油產業的對策和建議:應該把發展木本糧油產業納入國家糧食安全、食用油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全新發展軌道中。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科技支撐力度,科學制訂木本糧油產業規劃,實施木本糧油產業的集約化栽培,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綜合效益,提高木本糧油產業化技術水平,加強人才培養,保障產業發展的技術力量。
站在保障國家糧油安全的高度,通過發展木本糧油特色產業廣辟食物資源,可直接增產和增加糧食供應,有效改善食物結構,有益居民身體健康。另外,通過發展木本糧油特色產業,一方面,可以開發廣袤的山地丘陵和荒野,替代和彌補我國耕地資源的不足,緩解我國土地資源的約束性;另一方面,對于鞏固和擴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具有重要作用。對廣大農民來講,獲得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獲得改革的紅利,獲得實惠和實益。只有把包括木本糧油特色產業在內的林業產業發展起來,農民才有經營山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成果才能長久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