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技術推廣,主要糧食品種綜合生產顯著提高。實施玉米、馬鈴薯、小雜糧“三個百萬工程”高產集成技術核心示范43.3萬畝,輻射帶動300萬畝,糧食增產10%以上。定邊、靖邊等8個縣區實施旱地玉米全膜雙壟溝播項目30.38萬畝,增產糧食9萬噸以上。在全省率先實施馬鈴薯良種繁供“一畝田”工程3.1萬畝。
抓農業“500強”建設,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中,新認定省級現代農業園區8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31個,全市已認定各類農業園區114個,省、市級園區數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園區年產值17.2億元。榆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突破性發展,全市龍頭企業總數將達到300家以上,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1120家,總數達到3923家,居全省前列。全市家庭農場發展到26574個,居全省第一位。“一村一品”累計建成省級示范村570個、示范鄉鎮29個、示范縣1個。佳縣泥河溝村古棗園成為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米脂縣高西溝村成功入選“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定邊縣白泥井鎮成為我市首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鄉鎮。
抓品牌建設,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強。榆林市農業部門與農業部優農中心和南京農大合作,圍繞馬鈴薯、小雜糧、紅棗、羊肉、大漠蔬菜、山地蘋果等主導產業,在全國率先制定了市級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規劃;先后組織17家名優特色農產品企業和合作社參加了各類國內大型農產品交易會,并舉辦了榆林市特色農產品推介會,對榆林市紅棗、馬鈴薯和小雜糧進行專場推介,極大地推動了榆林市優質、特色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抓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不斷向前推進。對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在資金安排上給予傾斜。重點支持和鼓勵園區、龍頭企業等申請推行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在已申請的137家中擇優選擇了56家開展此項工作,著力構建農產品安全管理長效機制。
抓農村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逐步推廣。去年,我市推廣“神木爾林兔模式”、“榆陽土地細碎化整合模式”等土地流轉典型模式,加快土地向龍頭企業、合作社、種糧大戶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積極推廣定邊縣土地確權頒證試點經驗,在全省率先開展“十鄉百村”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工作。以榆林市農村經營管理中心的成立為契機,促進縣、鄉兩級積極開展土地流轉服務,實行土地預流轉制度和價格動態管理制度,解決土地流轉過程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全年土地流轉面積54萬畝,全市流轉總面積達到162萬畝,居全省第一。
抓實用技術培訓,農民科技運用能力增強。依托農校、農干校、農廣校等農業教育資源,利用陽光工程、農民創業、職業農民培育等項目,采取點對點、面對面,現場培訓和課堂培訓相結合,分層負責、逐年輪換。利用媒體電視欄目,廣泛宣傳農業科技培訓工作,宣傳致富典型,激發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全年累計開展農民實用培訓2416場次,培訓農民15.5萬人次,培育職業農民12500人。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