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層出不窮的遠緣雜交品種,恐怕多數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究竟是怎樣的融合,讓看似不搭邊兒的兩個物種突破種屬界限創造出了新物種?遠緣雜交技術為農民致富增收創造了多少奇跡?本期《前沿》帶您一探其中的奧秘。
遠緣雜交,選育最優秀后代
遠緣雜交,其實就是個取長補短的過程。不同種、不同屬,甚至親緣關系更遠的物種之間的雜交,突破種屬界限,擴大遺傳變異,從而實現創造新物種、改良舊物種、利用雜種優勢的育種意義。
記者曾在南方的菜市場上看到過一種球形西葫蘆,當時在想是不是基因突變?經調查了解,其實它是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遠緣雜交而成的特色西葫蘆新品種,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
“讓兩個不同種、不同屬,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物種雜交,育出抗逆性強、適應性強、產量高的品種。”中國科學院院士、小麥育種學家李振聲形象的比喻讓記者對遠緣雜交有了初步認識。他和他的育種團隊幾十年如一日,做著如此不可思議的探索,最終給了小麥野草般“春風吹又生”的旺盛生命力。
據李振聲介紹,獲得遠緣雜種通常要克服三方面的困難:一是雜交不親和性。可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用廣泛測交、改變授粉方法、預先無性接近法、媒介法、改變親本染色體的倍數性、理化因素處理,或其他方法克服。二是雜種夭亡或不育。由于遠緣親本在遺傳、生理上的巨大差異,即使克服了受精過程的障礙,在胚乳植物中還可能出現胚與胚乳之間發育不協調以致幼胚敗育,可采用雜種幼胚離體培養解決。造成雜種不育的原因多半是由于來自雙親的異源染色體不能正常配對,破壞了減數分裂的正常進程和大小孢子形成。利用秋水仙堿處理雜種使染色體加倍,不僅可克服雜種不育,還可創造新種。通過延長生育期、改善營養條件等措施對克服雜種夭亡、提高雜種育性有時也有一定作用。三是瘋狂分離。由于來自雙親的異源染色體不能互相配對而形成大量單價染色體,在連續幾個世代的配子形成過程中,隨機分散到雜種后代的細胞內,形成多種多樣的性狀變異,解決辦法是染色體加倍或回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