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秋玉米;種植;施肥方式;高寒山區 中圖分類號 S513;S1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6-0021-01 高海拔山區入秋后,氣溫驟降,秋玉米種植生長特性受氣溫的影響,秋季氣溫由高到低,前期氣溫高,玉米生長快,后期氣溫低,生長緩慢,同一品種種植,其營養生長期比春種季節短,而生殖生長期長,特別是灌漿期時間可超過50 d。因此,為尋找適合秋玉米生長特點的施肥方式,探索百色市高寒山區秋玉米種植不同施肥方式對其產量的影響,在凌云縣朝里鄉九聯村蕊屯某農戶開展秋玉米種植不同施肥方式小區對比試驗。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凌云縣朝里鄉九聯村蕊屯某農戶地塊進行,地塊開闊,排灌方便,砂壤土質,試驗面積1.056 67 m2。 1.2 試驗材料 試驗品種:選用當地種植的當家品種正大999。試驗肥料:46.6%尿素(貴州興義)、15%過磷酸鈣(貴州)、60%氯化鉀(俄羅斯)、45%(15-15-15)三元復合肥(廣州春奧牌)。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3個處理,處理A:將所施的肥料一次性作基肥施用,占施肥總量的100%;處理B:磷肥作一次性施用,氮肥和鉀肥分2次施用,基肥和攻苞肥各占施肥總量的50%;處理C:磷肥作一次性施用,鉀肥分基肥和攻苞肥2次施用,各占50%,氮肥分3次施用,基肥占30%、苗肥占30%、攻苞肥占40%。每處理施用肥料總量一致。具體施肥量見表1。3次重復,隨機排列,小區面積14 m2(5.0 m×2.8 m),每小區種植4行,行距為70 cm,株距為23.8 cm,每行種植21穴,即每小區種植84株,種植密度6.0萬株/hm2。試驗區周圍設保護行。 1.4 栽培與管理 1.4.1 整地。前茬為春烤煙地,收獲后,進行翻耕,平整,清除雜草。 1.4.2 播種時間和方法。8月1日播種。按照方案種植要求,分別開好播種穴,施淋腐熟糞水墊底,待水肥干后即播種、施肥,每穴點播2~3粒種子,然后用細土蓋肥蓋種[1-3]。 1.4.3 配方施肥。配方施肥,氮、磷、鉀比為1∶0.6∶1。施純N 18 kg/hm2、P2O5 10.8 kg/hm2,K2O 18 kg/hm2。折合商品肥45%三元復合肥600 kg/hm2、15%過磷酸鈣480 kg/hm2、46.6%尿素390 kg/hm2、60%氯化鉀300 kg/hm2。8月24日施攻苗肥,9月29日施攻苞肥。各時期施肥數量、施肥方法按田間設計進行。 1.4.4 田間管理。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三葉期間苗,每穴留2株苗;4~5葉時定苗,每穴留1苗。在田四周預開好排水溝,遇旱能及時灌水抗旱,降雨能及時排水防澇。 1.4.5 病蟲鼠害防治。重點防治玉米螟、玉米粘蟲、玉米蚜蟲、紋枯病、大斑病、小斑病及害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