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信賴的水稻專家
劉成家,1988年畢業于四川農業大學,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已有27年。2012年,他被開縣人民政府聘為水稻首席專家。
51歲的劉成家身體結實,臉色黝黑,長相憨厚,一身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打扮,整體看上去像一個普通的農民。“我對土地有著很深厚的感情,特別喜歡地里散發出的陣陣稻香。”他的心里、眼里裝著的全是水稻,從播種到收割之間,長期深入到田間調查,分析秧苗長勢,為農民提出解決辦法。
作為開縣水稻首席專家,劉成家的腳步遍布了開縣各個鄉鎮,走訪鄉村、收集數據、傳播新技術、引進新品種、進行品比試驗……通過連續5年品種篩選試驗,他的團隊篩選推薦的“再生稻準兩優527”和“深兩優5814”等再生稻品種兩季平均畝產800公斤,最高達到1200公斤,產量大幅度提高,受到種植戶的歡迎。
“劉專家,我的水稻部分葉子裹成繩子一樣,該怎么解決呢?您什么時候可以去看看……”采訪時,不時有人咨詢劉成家關于藥怎么打、秧什么時候插、肥什么時候追等農技問題,他的手機成了農民朋友的熱線。
在農民眼里,這位專家一點架子也沒有。“他會挽起褲腳,跟我們一塊兒在田里播種、插秧,即使身上被曬脫皮也不在乎。”劉成家對水稻的熱愛讓開縣九龍山鎮雙城村種糧大戶李生德印象深刻。
創建高產示范片
“超級稻的推廣也是一個典型事例,農民要的不是假架子、路邊花,要的是沉甸甸的干貨,大家才能打心眼里接受。”劉成家說,“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賺”,這不但是對農技干部的要求和檢驗,也是鄉鎮發展現代農業所經歷過的“三步曲”。
岳溪鎮是開縣的產糧大鎮,再生稻一直是該鎮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農業產業。近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再生稻生產,市農委把開縣列入了“再生稻振興計劃”,在岳溪鎮實施了“中稻-再生稻”增產技術模式攻關。開縣農委成立了技術攻關領導小組,派駐水稻首席專家劉成家長期蹲點,每年對農技干部開展知識更新培訓和分鄉鎮街道高產示范現場觀摩學習。
2013年,在岳溪鎮實施的“中稻-再生稻”百畝攻關雙季單產達1235公斤,千畝示范達1117公斤,首次突破千畝連片示范平均畝產1100公斤大關,創世界同緯度地區千畝示范片“中稻-再生稻”兩季高產紀錄,《中稻-再生稻健身優質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3年度開縣科技進步一等獎。
“我們的工作就是在田間地頭,為農民朋友們把好品種、密度、施肥、病防等關口,這是我現在最大的愿望。” 劉成家說。
科研路上碩果累累
“那些結實飽滿的水稻總是低下高貴的頭,而稗子則總是昂起漂浮的腦袋。”飽滿而低調的水稻,正是劉成家的真實寫照。
劉成家長期堅持在農業生產第一線,有系統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能解決生產中的重大技術難題,在農技推廣工作中成績突出,多次獲得部、市、縣成果獎和工作獎,特別是所承擔的重慶市再生稻攻關項目,曾兩次創世界同緯度最高記錄。
多年來,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這位低調的專家取得了累累碩果。劉成家共組織實施部、市級糧油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62個。在糧油高產創建示范片工作中,多次獲得重慶市農委領導和專家的好評。2002年開縣再生稻經重慶市農業局組織驗收,最高畝產568.5公斤,再生稻首次單產突破千斤大關,打破了全市再生稻單產最高記錄,達到世界同緯度先進水平;2009年經重慶市農委組織市內外專家對開縣竹溪鎮130畝Q優12號水稻高產創建示范片進行了實收,中稻平均畝產760.36公斤,再生稻平均畝產477.9公斤,中稻+再生稻兩季平均畝產1238.26公斤,突破1.2噸大關,又實現了兩季創記錄。
擔任高級農藝師以來,劉成家共獲得各級、各部門成果獎11項,其中省部級3項。獲農業部等各級表彰15次,先進個人稱號13次,撰寫論文17篇,優秀論文13篇,其中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4篇,交流獲獎論文9篇,先后被農業部、市人力社保局、市農委、開縣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個人。2008年被開縣縣委、縣政府評為優秀科普工作者,2010年被市農委授予“糧油生產先進個人”,2011年被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重慶市農業委員會聯合授予“全市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稱號,2012年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稱號。
一路汗水一路歌,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眷戀著那一方熱土,劉成家就像一株苗,深深扎根于肥沃的土地,沐浴陽光雨露,底氣十足,根正苗兒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