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兒”誕生國產種業或將逼退洋種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6-15 12:10:42
漂亮的外衣、飽滿的顆粒、畝產可達850公斤以上,比普通玉米畝產高出200公斤……11月17日,廣西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展示了兩個玉米新品種“桂單0810”和“桂單688”,這是科研單位和企業聯姻后“生”出來的“超重兒”。
廣西農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長黃開健介紹,“桂單0810”和“桂單688”有大穗、穩產、高產、抗病、耐旱、耐瘠和品質好等共同特點。“你看,玉米粒一直長到頂,即俗稱的‘不禿頂’,這樣的‘長相’無疑確保了它的產量。”據介紹,“桂單688”比較適合于平原地區或水稻田里種植。不久前,“桂單688”在富川測產驗收時,最高畝產有850多公斤,比普通玉米品種高出200多公斤。“桂單0810”適應性更強,全區山地都可種植,不僅抗旱還耐瘠。
廣西農業部門一位負責人說:“這兩個玉米新品種的各項品質均優于目前廣西的主推品種,適合在廣西不同的生態區域種植,所以它們將成為能夠與國外跨國公司玉米品種抗衡的、為數不多的優良品種,也將成為廣西主推的玉米品種。”廣西農科院黨委副書記陸少峰介紹,為改變成果轉化難的這種現狀,今年初農科院深入開展了“聯百企、進千村、扶萬戶”的大行動,與150多家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桂單0810”和“桂單688”就是在這個大行動中的“結晶”,是由玉米研究所與廣西兆和種業公司“聯姻”后生出來的“胖兒子”。
事實證明,這段“姻緣”結對了,它們“不單在廣西本地生出來的兒子白白胖胖”,在貴州、云南、四川等試驗點也個個都是“超重兒”,平均畝產在700公斤以上,并且還走出國門,在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引種實驗中也表現優異。
種子是農業的命脈。據了解,目前廣西玉米種子年需求量約1400萬公斤,而廣西自主培育的種子加上農戶傳統用種,約占50%的份額,還有一半的份額是國外公司培育的“洋種”。一位業內人士說,要想提升中國民族種業競爭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突破性的優良品種,無疑是有效途徑之一。
目前,國內科研單位有不少良種比從國外引進的好得多,但卻很難推廣出去。實踐證明,科企“聯姻”,可以迅速把優良種子推廣出去,這也是目前比較好的一種方式。黃開健說,玉米研究所在沒有與企業聯姻之前,每年推向市場的玉米種子在30萬公斤左右,自從去年與兆和公司合作后,種子推廣量可望增長10倍。
國產種子能不能逼退“洋種子”?對此,業內很有信心。黃開健說,誰都喜歡產量高、品質好、抗旱的種子。“洋種子”在廣西已推廣了10年左右,不少品種已經“老化”,將失去農民的信賴,這正為民族種業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機不可失。按照這兩年我們與企業合作的發展勢頭,廣西本地培育出來的玉米種子,有望在四五年的時間內占領七成以上的本地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