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補貼制下,企業獲得了“利益均沾”,但是只能吃飽,不可能吃的太好,因為國家做“蛋糕”的速度,永遠比不上民間企業日益膨脹的野心和隨之而來的“饕餮”胃口,所以國內企業如果不想“兄弟鬩于墻”,就應該走出去,去海外市場尋找發展的空間。
#p否則兄弟相殘,必將讓“漁人得利”。
其次是跨國公司高壓。截止2011年,除中國一拖成功收購法國拖拉機傳動系企業McCormick公司之外,國內農機產業當前仍處于跨國公司單方面在國內業務擴張和資本并購的產業“入侵”期。
在2011年,國內自主品牌都有一個切身的感受,就是跨國公司加快了進入中國的步伐,加大了在中國的投資力度,加快了在中國的全面布局,愛科在2011年完成了在中國北、中、南四個制造基地的選址,初步完成了在中國的布局,迪爾和紐荷蘭、久保田都在東北設立了新的制造基地,加強了其在中國市場農機主銷區的市場的控制,其它如明斯克、賽邁.道依茨、雷肯等都有相關的舉動。
除了硬件方面的投入,跨國農機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經營策略也在進行著微妙的變化。在進入中國初期,跨國公司一般都是采取占據高端的經營策略,與中國企業采取的低端路線形成了天然的競爭區隔,但隨著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的適應和對中國農機產品真實需求的洞察,他們開始放下“高傲”的身段,開始真正尊重中國農民的選擇和中國市場的需求,產品經營向下延伸,市場渠道向下沉淀,注重向中低端市場滲透,如久保田進入了需求量大于半喂入三倍的全喂入市場,迪爾通過收購寧波奔野進入中小輪拖市場,并且通過對中國市場的長期觀察,推出了適合小規模農業生產的四行玉米機和中割幅的全喂入水稻收獲機,作為最晚進入的愛科,則做的更“絕”,直接收購大豐而進入炙手可熱的低端玉米收獲機行業。
有了強大的資金做后盾,過硬的產品撐腰,跨國公司經營觸角向下延伸會很“順溜”。隨著跨國公司向端低市場的延伸,國內農機企業會感覺到“驢槽伸進來個馬嘴”,相對舒服的日子會發生變化,原來賣的好的產品會不好銷,原來忠實的用戶群體會發生轉移。
所以隨著跨國公司經營向下延伸,中低端農機市場的企業密度會更大,來自高端的“壓迫感”和“擁擠感”會更明顯,日子會更不好過,競爭將逼迫國內企業開始轉變經營觀念,除了跳出同質化競爭,實現經營升級外,走出去,向海外擴展也將成為趨勢。所以與其等著競爭的那一天到來,還不如提前行動,先行一步,早點走出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