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糧油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在接受糧油市場報記者采訪時,就油菜籽加工、花生加工、棉籽加工、大豆加工、特種油料加工等,提出不同油料加工的發展重點。 油菜籽加工方面: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將在油菜籽主產區分別建設一批年加工油菜籽10萬噸和5萬噸以上的項目;鼓勵建設“一線多能”的多油料品種加工項目。推廣菜籽脫皮膨化制油技術,提高菜籽蛋白的利用價值。 推薦閱讀 花生加工方面:根據花生主產區的不同情況,分別改建、新建一批年加工花生仁15萬噸和8萬噸以上的項目;繼續發展以濃香花生油為代表的特色花生油;適度開發花生蛋白制品,形成我國特色的花生加工集群。 棉籽加工方面:鼓勵在棉籽集中產區,新建、改建一批年加工棉籽10萬噸以上的“一線多能”項目;開發用于煎炸食品的專用棉籽油;推廣棉籽脫酚技術,提高棉籽蛋白利用價值。 大豆加工方面:要嚴格控制沿海地區大豆油加工產能擴張的速度和規模;鼓勵內資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和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加工企業集團或基地;穩定國產大豆加工產業群,提高國產大豆利用率;充分利用我國非轉基因大豆的優勢,支持大豆蛋白加工企業生產功能性蛋白產品,擴大功能性大豆蛋白在肉制品、面制品等領域的應用。 特種油料加工方面:要積極開發利用以油茶籽為代表的特種油料資源,根據不同地區油茶籽的產量,建設若干個年加工油茶籽5萬噸和3萬噸以上的“一線多能”項目;提倡企業配套建設特種油料基地;支持企業利用特種油脂富含功能性成分的特點,生產營養健康的功能性油脂。 米糠和玉米胚芽利用方面:要大力推廣米糠膨化保鮮技術裝備,推廣“分散保鮮、集中榨油(浸出)”和“分散榨油、集中精煉”模式,提高米糠利用率。力爭到2015年,使米糠油和玉米油的產量由2010年的107.3萬噸提高到180萬噸,為提高我國食用植物油的自給率作出貢獻。 王瑞元說,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推進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現代技術,加強糧油資源深度開發和副產物綜合利用、主食品工業化、健康谷物食品加工與綠色保藏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加快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提升糧油加工業整體技術水平。要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的步伐,推進糧機裝備自主化,依托骨干糧機企業建設成套設備制造基地,提高關鍵設備大型化、智能化水平,重點發展稻谷、小麥、油料和玉米深加工大型高效節能節水設備,加強主食品工業化成套設備的自主創新。要重點支持有一定基礎、市場前景廣闊、技術含量高、規模較大的關鍵設備自主化示范:加大信息技術應用,推廣先進實用技術裝備,采用新型清潔生產技術,實施節能減排;要加強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搭建公共科技服務平臺。提倡以企業為主體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產學研結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王瑞元指出,要健全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糧油產品的安全水平。要進一步完善糧油加工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制修訂符合我國國情和特色飲食要求的糧油加工新產品標準,最大程度保存糧油原料中的固有營養成分,防止過度加工,科學提升我國糧油加工產品標準水平;要完善糧油產品的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推進加工企業HACCP(危害分析和質量控制點)、ISO22000(質量管理體系)、GMP(良好操作規程)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要強化對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物、反式脂肪酸、黃曲霉毒素等有毒有害指標的檢測;要建立糧油加工企業的誠信管理體系,積極開展“放心糧油”示范工程,以確保糧油產品的安全。 王瑞元強調,要進一步嚴格行業的準入條件。要研究提出新建設項目的核準要求、企業資質、行業競爭、外商投資管理以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如在“行業競爭”中,將要提出為防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或達成壟斷協議,擾亂市場秩序,對單個企業或集團玉米、小麥、稻谷加工能力達到全國總量的10%,或實際加工量達到全國總量15%以上的,糧食行政部門要依法對其生產運營狀況進行重點監測,原則上不再準予繼續新建、擴建或并購糧食加工項目,這些準入條件對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也是同樣適用的。 在“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方面,要大力開發和推廣節能節水節糧技術裝備,加快淘汰糧食加工高能耗、高糧耗、污染環境的工藝裝備。對排放未達標企業整改后仍不符合環保標準和環境保護要求的,責令停止生產。按照確保口糧、飼料糧供應的要求,根據“不與糧爭地,不與人爭糧”的原則,從國家糧食安全和保護環境出發,對利用小麥粉生產谷朊粉出口的項目以及利用食用植物油和糧食生產生物能源的項目,要予以嚴格控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