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關系的變化,為糧食價格上漲提供了扎實的基礎。(1)人口增加:目前全球人口約為68億,聯合國人口司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92億,人口增加對糧食的需求是剛性的。(2)消費升級:隨著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和食品結構升級,食物結構中肉蛋奶等食品的比重大幅上升。(3)耕地減少:城市化率的不斷提高,意味著城市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大,使耕地總量和人均耕地不斷減少。(4)氣候變化:全球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已越來越大,并成為一個全球趨勢性問題。2010年小麥價格瘋漲,就是因為俄羅斯天氣因素導致小麥減產影響到出口。
生物能源的利用,加劇了對供需關系緊張的預期。由于原油價格上漲和碳排放的限制,生物能源在世界不少國家被廣泛利用。生物能源的利用打破原有糧食供需平衡關系,大大強化了市場關于糧食緊缺的預期。同時還增強了糧食的能源屬性,推動糧食價格上漲,使得糧食價格與能源價格的變化趨于一致。
通貨膨脹因素直接推升了糧食價格上漲:高油價推動了農業基礎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通脹條件下的農業勞動力成本上升提高了種地成本。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07年至2009年,水稻、小麥、玉米價格年均上漲7.1%,總生產成本年均提高11.7%。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會進一步推動通脹預期的生成,在流動性充裕條件下的通脹預期會加大糧食的金融屬性,從而推升糧食價格的上漲預期。
流動性過剩條件下資金的炒作助漲了糧食價格:在流動性過剩和轉移金融危機風險需要因素作用下,風險低、價格穩的農產品期現貨成為游資炒作對象,同時糧食的能源屬性又推動了投機資金熱情,資金向低價大宗商品轉移,“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瘋”、“糖高宗”、“棉花糖”等等現象,本質上就是資金尋找出路的一種選擇。現階段在農產品上出現的資本化取向,已改變農產品以往單純的消費屬性,這種資本化的取向直接導致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有強烈的杠桿效應,推動價格脫離商品的基本面而顯現出金融屬性,對此應該引起充分關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供需關系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之前,農產品價格上漲趨勢不會改變。結合農產品季節性特點,2011年國內期貨市場估計玉米和油脂類品種下半年機會比較多,特別是玉米。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值得大家關注,中國在2010年進口了150萬噸以上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