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食局流通與發展司司長翟江臨認為,造成糧食加工環節浪費嚴重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認為大米、面粉越白越好、越精越好,糧食加工企業對成品糧過度追求精、細、白,既損失營養,又明顯降低出品率。例如在稻谷加工環節,每增加一道拋光,出米率降低1%,每年損失糧食70億斤以上。在小麥加工環節,損失率約2%,損失糧食約50億。在食用植物油加工環節,由于過度精煉,每年損失30億斤以上。同時由于低水平粗放加工,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較低,米糠等大量副產物未得到高效利用。
過度追求糧食的精加工,不僅造成糧食浪費,還損害糧食的營養,加工精度越高,營養損失越大。經過多次拋光的大米表面看起來晶瑩剔透,其實除了淀粉,什么營養也沒有了。記者在一家大米加工企業了解到,加工大米需要經過清理、礱碾、拋光、色選、篩理等十幾道工序。
這家企業負責人介紹,經過多道工序加工,稻谷損失率達到30%以上,營養嚴重流失,胚是米中的精華,大米留胚越多越有營養,但經過多次加工,胚就完全破碎了。據了解,加工企業在給大米拋光時,有的用水拋光,有的用油拋光,有的還要添加香精。
受土地、水資源短缺等鋼性約束,我國糧食增產難度加大,糧食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真正做到節約用糧、科學用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有效方法。
翟江臨認為,在減少糧食加工環節浪費方面,政府、企業和消費者應該形成合力。政府應建立健全糧食加工標準體系,引導和支持企業進行技術升級。企業應認真貫徹糧食加工標準,杜絕過度加工。消費者應樹立科學的糧食營養健康理念,摒棄片面追求“精、細、白”的消費習慣。
在維護正常消費需求的前提下,要對不合理消費進行嚴格控制,適度控制工業用糧的需求。降低糧食加工損耗量,對于飼料工業用糧,要提高飼料用糧的轉化率,要升級糧食加工企業設施設備。對于工業用糧,要嚴格監管,有序引導生產,保持合理產能規模,避免與人爭糧,與畜爭糧的情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