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音他拉村,今年“五一”過后,玉米賣上好價錢的人家不在少數。“以前最頭痛的就是糧食滿屋堆,占地方又不好存放,過去都用木柜子裝糧食,糧食不僅容易霉爛,更容易被蟲吃鼠咬,一年下來損失不少,有時候價格再低也得賣。”講起原來儲存糧食的經歷,村民劉淑珍不住地搖頭。“現在好了,因為用上了科學儲糧倉,盡管存放了大半年,可家里的玉米幾乎一棒沒糟踐,品質好就不愁賣。”
讓村民們贊不絕口的科學儲糧倉,緣自2008年國家開始實施的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建設,遼寧是全國3個試點省之一。按照中央、地方和農戶3∶3∶4的出資比例,每戶農家只需掏900元,就能建成一個可儲玉米1萬斤的科學儲糧倉。
記者在劉淑珍家看到,這種新型移動糧倉為鋼架結構,以鋼管和角鐵為主要框架,內焊鋼板網,并綁扎防鼠網,裝具長4米、寬1.5米、高度2.4米,采用鋼板網和防鼠網“雙網”設計,既自然通風又防潮防雨,雞刨不著、鼠盜不著,正常情況下能使用20年。
科學儲糧倉給農民帶來的好處已充分體現了出來,簡單地說就是減損增收。市糧食局局長呂俊軍粗略地算了3筆賬:一是可減少糧食損失。用傳統的堆放等辦法儲糧,每年的損失在10%到12%,每個科學儲糧倉能存儲1萬斤玉米,按最低10%損失率測算,單倉可節約糧食1000斤,每斤按1 元算可直接增收1000元。二是農戶可擇機售糧。在最理想的價位擇機銷售,按多賣1 角錢計算,又可增收1000元左右。三是品質好價格高。科學儲糧倉通風好,玉米完全是自然干燥,比機械烘干降水的玉米質量好,價格也通常比烘干玉米每斤多賣2至3分錢。
呂俊軍說,在農戶儲糧環節,全市每年損失的糧食在5億斤左右,相當于40萬畝的產量。顯然,農戶科學儲糧不僅是一項惠民工程,更是一項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利國利民的大工程。按計劃,到“十二五”末,全市將建成2萬個科學儲糧倉。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已建成科學儲糧倉1.25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