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調查資料表明,我國絕大多數城鎮居民家中的臨時存糧,已經從原來的50~100公斤銳減到現在的5~10公斤;絕大多數農村居民家中的臨時存糧,已經從原來的人均400公斤銳減到現在的200公斤左右。
儲糧和儲好糧的重任,已經歷史地落在了國有糧庫的肩上。今年全國兩會前夕,記者為此進行專題采訪調研,對江蘇科學推進國有糧庫升級改造,構筑糧食安全的現代倉儲防線等新舉措、新實踐,有了許多新的認知和感受。
科學布局:便民售糧高效運轉
“糧食倉儲建設,事關農民收獲的糧食能否顆粒歸倉、安全儲存,也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一環。”江蘇省糧食局局長陳杰介紹說,近年來江蘇省糧食倉儲能力有了較大提高,目前倉容總量達500億斤,列全國第四,全省無露天存放糧食現象。
“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結構的調整,糧食生產的變化,糧食倉儲庫點‘少、小、差、散’布局不合理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庫點優化布局和升級改造,也越來越迫切地擺到了我們面前,省委、省政府給予高度重視。”陳杰說。
江蘇為此按照數量減少、規模擴大、便民售糧、運轉高效的建設思路,科學制定糧食倉儲庫點規劃:根據各地糧食購銷、人口數量、鄉鎮撤并等實際,對全省倉儲物流體系進行規劃調整,按照糧食主產區每個鄉鎮設1個庫點、糧食主銷區10~20公里為半徑設1個庫點的原則,重新優化全省糧庫布局及規模。
在“嚴格布點原則,嚴格建設標準,嚴格審批確認”的原則前提下,最終確定將全省國有糧庫數量由1728個精簡到855個,形成了物流中心、中心庫和收儲庫三級倉儲體系,為糧庫的優化布局和便民售糧、高效運轉創造了條件。
2013年江蘇地方國有糧食企業購銷總量達3850萬噸,總量和地方儲備規模均居全國第二。但現有倉容中,1998年以前的老舊倉庫占國企總倉容的65%,其中倉齡30年以上需大修或報廢拆除的老庫有475萬噸,占國企總倉容的3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