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收儲機械化水平、提升儲糧科學化水平、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是新形勢對全面提升糧庫功能的新要求。”陳杰解釋說,這也是江蘇把糧庫維修改造項目建設成為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和廉潔工程的目標追求。
提升收儲機械化水平,是糧食由包糧運輸向散儲、散運、散裝、散卸“四散化”運輸變革的重要內容。江蘇近年來添置先進適用的清理、輸送、補倉、平倉、散糧接卸等倉儲作業設備4000臺(套),增強了糧庫機械化作業能力。
太倉市投資750萬元,對全市規劃內糧庫全面進行功能提升,實現碼頭吸糧、電子稱重、機械輸送、低溫保糧、環流熏蒸、自動檢測等糧食作業全流程機械化、自動化控制,糧食“四散化”水平達到100%。
該市針對種糧大戶和糧食購銷企業快速出售高水分糧食的迫切需求,2013年投入1300萬元推進低溫烘干設施建設,在沙溪、新塘、南郊等糧庫配置烘干設施,目前全市低溫烘干設施達到520噸裝機容量。
低溫儲糧,綠色儲糧,是江蘇“提升儲糧科學化水平”的有效實踐。江蘇位于長江下游,是全國地勢最低的一個省區。地表水資源比重之大列全國之首。這就為大力發展地表水源淺層地能低溫儲糧技術提供了優勢條件。
在南京將軍山糧庫,記者見識了這種淺層地能低溫儲糧技術應用的好處:淺層地能將地下水或河水從18℃降到10℃,耗能僅為谷物冷卻機的1/3;實施淺層地能控溫系統,糧食儲存時間在一年以上兩年以下,降低糧食損耗;利用淺層地能低溫儲糧技術能有效控制蟲害的活動和繁殖,減少使用藥劑熏蒸殺蟲次數,減少藥物殘留;此外,還有保持糧食新鮮品質和增加儲糧效益等益處。
建于2012年的洪澤湖糧食物流中心光伏電站,并網發電后,糧庫“自發自用”,1148塊薄膜型電池板鋪置而成的3000平方米建成糧庫小型光伏電站,每小時最大發電能力達109.6千瓦,設計使用壽命達25年。
江蘇的“綠色儲糧”不僅于此。常州城北國家及地方糧食儲備庫屋頂光伏電站,每年可向該糧庫提供綠色電力112978.2千瓦時。每年節省了39.54噸標準煤,減少煙塵排放203.36千克,減少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1095千克。
近年來,江蘇糧食系統科學儲糧技術應用面不斷擴大。到去年底,全省1085萬噸倉容裝備了微機測溫系統,占全省有效倉容46.7%;887萬噸倉容實現了環流熏蒸,占有效倉容的39.8%;1983萬噸倉容實現機械通風,占有效倉容的85.4%。
科學管理:數字糧庫增效防腐
秋糧收購季節,在位于太湖畔的無錫糧食科技物流中心,看糧食收儲,別有情狀:一輛卡車緩緩駛上地磅臺剛剛停穩,電子語音播報器就報出了汽車重量。磅臺邊豎立的LED電子顯示屏也顯示“重量10532千克,請前往28號倉”的字樣。
磅臺周圍,車輛檢測器、傳感器、RFID(無線射頻識別)讀寫器、攝像頭等多個物聯網傳感設備和自動控制設備,將糧車與車上裝載的糧食信息全被記錄在電子標簽里,包括品種、等級、干濕度、送達糧倉序號等。
負責“數字糧庫”軟件系統的技術人員介紹,這種數字系統,擺脫了以往手工寫數、登賬、統計的落后方式,實現了自動化數據采集,自動業務流程,業務處理快速、準確。糧庫管理員在辦公室就可以查看過磅車輛,實時監視過磅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