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介紹,近年來,我國糧食流通事業不斷發展,但也存在著勞動強度大、效率低、管理粗放、數據失真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江蘇是“國家糧食信息化試點示范省”和“國家信息化建設重大工程示范點”,并被納入“國家糧食儲運監管物聯網應用試點工程”。
去年底,國家糧食局、江蘇省糧食局和航天信息[-2.08% 資金研報]公司,簽署了“物聯網技術在糧食流通行業示范應用與推廣的框架合作協議”,建成的“數字糧庫”系統,可有效解決糧食收購信息準確采集與分析、糧食出入庫作業自動化和舞弊識別、糧食保管自動化與智能化等難題。
糧食收購以次充好蒙混過關,儲存藏隱患導致糧庫過火,“轉圈糧”騙取國家巨額糧補……近期,多地糧庫頻遭曝光,媒體報道直指糧食收儲環節諸多“黑洞”。如何守好糧庫、堵住糧食收儲“黑洞”,是保證糧食安全必須解決的問題。
洪澤湖糧食儲備直屬庫,是江蘇省直糧庫中最早的“數字糧庫”之一。墻上的大屏幕顯示著庫區內糧倉的三維圖像,鼠標輕點,其中一間糧倉的溫度數據立馬出現在屏幕上;分四層布控的120~140個溫度傳感器,每個傳感器位置的溫度都被實時顯示。除了溫度傳感器,糧倉中還設置有濕度、壓力、氣體等許多糧倉專用傳感器和自動化裝置,各種數據一目了然。
“使用‘數字糧庫’后,可以說每一粒糧食從運輸到入庫再到保存,直至出庫銷售,都能跟蹤查詢。可以真實、快捷、省力地獲取糧食數據,并確保每一粒糧食都安全可追溯。”糧庫主任王學權指著監控屏實時傳輸視頻圖像介紹說。
“從前,每到糧食收購旺季,糧庫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既增加勞動成本,還存有安全隱患。如今,‘數字糧庫’僅需從前1/10的人力,便可以實現對糧食的入庫、調撥、出庫、盤點等環節的全程監管。”糧庫管理人員說。
2012年5月,航天信息公司與江蘇省首批16家糧食物流中心、中心糧庫集中簽約,正式啟動“數字糧庫”系統,試點利用物聯網技術保證糧食倉儲及運輸安全。2013年,江蘇累計完成29個的“數字糧庫”建設。
“國家儲備糧安全是實現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數字糧庫’是糧食流通產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之一,它既可以客觀、真實地反映糧庫信息,也可以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減少、避免失誤和差錯,切實保證儲糧質量,為糧食安全提供更好保障。”陳杰頗有體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