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產后損失驚人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年總產糧食約為5億噸。據統計,我國糧食收獲后在脫粒、晾曬、貯存、運輸、加工、消費等過程中的損失高達18%左右,遠遠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5%的標準。
在這些損失中,每年因氣候原因,谷物來不及曬干或未達到安全水分造成霉變、發芽等損失的糧食高達5%,若按年產5億t糧食計算,相當于2500萬t糧食,若每人每天食用500g糧食,可供6.8萬人食用1年。這數字是驚人的,把收到手的谷物損失降低到最低點,從這一意義上說,谷物干燥的機械化比田間作業的機械化更為重要,它是谷物豐產、豐收的重要保障條件。
據了解,收獲后的玉米、水稻水分都在30%以上,受潮后極易發生霉變,所以儲存前必須進行烘干處理,將水分含量降至安全水分以下。此外,在南方糧食市場上,水分含量決定了稻谷價格的高低,降低水分就是提高糧食經營的經濟效益。
烘干機械成市場新寵
近年來,我國谷物烘干機行業交出了一份令人驚艷的成績單:2008年~2010年,國內烘干機保有量以年均50%左右的增幅快速攀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烘干設備生產企業達500余家,年市場銷售額超過30億元。
盡管目前國內烘干機械保有量快速攀升,但每年機械烘干谷物僅占全國谷物總產量的1%左右,而世界發達國家機械谷物烘干能達到總產量的90%左右,可見我國谷物烘干機械發展遠遠不能適應于谷物生產發展需要。而隨著農產品深加工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糧食烘干技術設備必將有廣闊市場前景,發展潛力巨大。
據測算,如果機械烘干比例達到30%的話,至少還需要8000~1萬套烘干設備。近年來,糧食購銷體制和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加之機械化收獲作業的推廣,高水分糧食數量越來越多,一些傳統的非高水分糧食產區也變成了高水分糧產區,而傳統的高水分糧食產區糧食收獲水分也有所升高,進一步擴大了糧食烘干設備的需求空間。
烘干機市場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我國烘干設備市場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主要表現在:
一是政策環境利好。國家高度重視糧食烘干設備的生產與推廣,前不久,農業部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意見》中專門提出鼓勵一部分具有實力的農機合作社流轉承包土地,開展包括糧食烘干、農產品加工等在內的“一條龍”農機作業服務項目。南方各省政府機構發布的有關加快糧食烘干速度的文件,在未來3年內要加大烘干設備的規模,形成大面積的烘干效果,例如要使2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達到糧食干燥機械化的目標。浙江紹興地區,2012年針對谷物烘干機在原有60%購置補貼基礎上,補貼標準提高到購置額的80%~90%。烘干設備市場面臨良好的經濟支持、價格補貼、稅收優惠等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是市場上烘干機械種類多,有可供選擇推廣的實用新型機械和技術服務支撐。
三是聯合收割機快速推廣和跨區作業的模式,使大量谷物需要及時、快速的干燥。未來谷物烘干機械發展空間十分巨大。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