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深加工工業是國民經濟中重要的產業之一,它的產品多、功能多,可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由于高新技術的發展,玉米深加工產品將登上替代部分石油化學產品的舞臺,生產比石油化學產品性能更優的產品,發揮其可再生資源的優勢。玉米深加工產品市場的拓寬,也帶動著相關行業的發展,它不但促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而且為化工行業、機械設備行業、儀表自動化行業、交通運輸業、電力等行業的產品提供市場。總之,玉米深加工工業的發展對于促進農業的發展,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對于改善人民生活、活躍市場、增加企業效益和國家財政收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國內外都重視玉米深加工工業的發展。
隨著中國商品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消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各方面的要求與使用水平都提高了,信息化時代你不發展就要落后,農副產品經濟我國重點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而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需要配套大量糧油加工機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糧食加工視為重點,要想發展好首先要搞好農作物的加工,這些發展將對玉米深加工、面粉加工年代來廣闊前景。
玉米加工機械的發展成為我國糧食加工的特長,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對設備的要求也在曾張,列入粉質的粗細度,含沙量等。我公司在設計上面非常注重這個發展,由于設計的完善和質量的可靠性,公司設備出口國外面對世界市場,打開了國際市場使公司的銷路大大開闊,產品出口量的增加,也帶動了公司技術的增長,名利雙收。
日前,黑龍江省玉米深加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暨成果轉化落地行動大會在齊齊哈爾大學召開。來自企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從事玉米深加工的26家聯盟理事單位參加會議。
據了解,玉米深加工產業聯盟之所以選在齊齊哈爾大學,是因為齊齊哈爾是黑龍江省玉米主產區,齊齊哈爾大學與省內多個玉米深加工企業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有多年在該領域的科研積累。玉米是黑龍江省第一大糧食作物,2012年種植面積近9000萬畝,產量近4500萬噸,但精深加工不到20,因此,玉米深加工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玉米精深加工能實現財政和農民增收、農業加工企業增效,并對該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實現由糧食生產大省向食品加工大省轉變發揮重要作用。
本屆玉米深加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有26家成員單位,齊齊哈爾大學為牽頭單位及聯盟理事長單位。今后,聯盟將研究制定聯盟科技發展規劃,引領行業發展方向,開展聯合攻關和技術研發以及品牌建設工作。
眾所周知的玉米加工機械、面粉加工機械的利潤空間大,凡糧機行業利潤還都上的去,隨著發展加工規模增大,效率提高,其利潤已經,慢慢上升。糧機行業,知情者都知道一臺高性能的糧食加工設備,其附加值已遠遠超過了其他機械的利潤空間。
那么如何獲得高附加值的玉米加工機械呢?我們認為除了加大品牌宣傳外,提升技術能力是支持產品高附加值的關鍵。我們怎么樣才能提升產品技術實力來提升產品更高的附加值?在原材料價格持續上升和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的壓力下,越來越多的糧食加工企業開始利用新技術和新材料來改頭換面,提升自己的附加值。
對于玉米加工機械、面粉加工設備來說,提升產品附加值才是企業發展正道,只有這樣才能提供更為完美的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贏得客戶的信任;成立糧油機械在此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更是蒸蒸日上。2012年非同凡響的一年我們要抓住機遇,社會越是發達就會越來越發達,人們都會靠近賺錢的路子,糧機市場本就是一個技術不斷升級的市場,這是科技日新月異的體現。隨著市場客戶需求的提升,企業迫切需要技術創新,提高設備的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客戶的需求。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國內企業已經認識到發展的大勢,認識到創新已成發展的不二法寶,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企業的發展,才能打響企業的品牌。
經過近幾年發展,我國玉米深加工在減輕環境污染、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各方原因,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
一是技術含量低。
目前國內玉米深加工設備的國產化水平普遍較低,技術落后,加工成本高,玉米深加工技術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而效益較好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基本上采用進口設備。
二是轉化率低。
綜合加工能力較弱,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嚴格來說,我國80以上的玉米加工產品屬于粗加工或一次加工品,產業鏈條短,產業化程度低。我國玉米淀粉加工廠實際的玉米綜合利用率在92左右,這一指標在發達國家卻高達99以上。
三是產品種類少、檔次低。
企業多為粗放型加工,初級產品多。大多數企業無法做到循環經濟,造成污染比較嚴重,成為新的污染源。
人車爭糧:玉米深加工飽受質疑
隨著玉米深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其增長幅度超過玉米產量增長水平。目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玉米主產國和消費國,玉米消費量約占世界的20.
由于玉米深加工業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和高利潤,相當多的產品比原糧玉米增值三四十倍。在誘人的行業利益面前,企業紛紛投身到玉米深加工行業中,欲在這個行業分得一杯羹。
然而,在玉米深加工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加工能力盲目擴張、重復建設嚴重等問題,隨之導致玉米價格飛漲、原料緊張、人車爭糧等一系列問題。其中,業界爭議最大的就是以玉米原料生產燃料乙醇。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玉米深加工消費已經占據玉米總消費的三成以上。
近年來,玉米價格持續上漲,玉米瘋之名不脛而走。當年被產區農民稱為最不值錢主糧的玉米,身價節節攀升,令農民料之不及。
據介紹,自去年年底開始,國內玉米價格經過短暫回調后再次上漲。以2012年4月16日為例,產區大連港三等玉米的平倉價超過2460元/噸,而去年同期的價格則為2175元/噸;銷區廣東港的價格則為2530元/噸,也比去年同期上漲約300元/噸。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玉米價格上漲,玉米淀粉、酒精、燃料乙醇等終端產品價格也大幅上漲,且不斷刷新歷史高位數據。反過來,終端產品的利潤又進一步,深加工企業不斷上馬擴大規模,導致上游原料玉米供不應求,缺口逐步擴大,價格自然不斷走高。
在這種情況下,為控制玉米深加工過快發展,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嚴格控制玉米深加工業的過快發展,然而玉米深加工企業仍不斷擴張。
2010年,我國全年進口玉米157萬噸,首次從玉米凈出口國變為玉米凈進口國,敲響了中國糧食安全的警鐘。
廣州期貨研究部研究員秦海垠認為,玉米深加工的興起也伴隨著連續3年價格的上漲。玉米被大量加工成工業酒精,國家給予補貼,造成了浪費,也拉動了食用玉米的價格。
分析認為,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保障糧食安全一直是國家的重要目標。肉蛋奶等養殖產品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供應狀況關乎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應給予優先發展。但飼料養殖業的產品附加值一般低于玉米深加工業,在原料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玉米深加工產業的發展已經產生了與民爭糧的危險。因此,國家將會對玉米上下游行業,尤其對玉米工業消費的調控會進一步加強。
對于中國近年來玉米供需狀況分析及展望,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認為,2009年我國玉米產量為1.64億噸,同比減少1.17;2010年玉米總產量1.77億噸,同比增長8;2011年玉米總產量1.917億噸,比去年增加1450萬噸,增長8.2.預計2012我國玉米總產量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產量將達2.1億噸。
專家建議:應采取綜合治理措施
近年來,由于玉米深加工消費量逐年上升,導致國內玉米供求關系失衡矛盾加劇,國家不斷出臺有關限制玉米深加工產業的措施。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將抑制玉米深加工行業的不合理擴張,并對玉米產業健康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業內專家認為,大幅度降低對燃料乙醇的財政補助,是國家對玉米深加工調控政策的延續,繼續體現了國家限制玉米深加工消費的意圖,大幅下調變性燃料乙醇的財政補助,反映了高層對糧食安全的擔心。可以預期未未國家對糧食燃料的政策還會繼續收緊,國內深加工玉米消費增幅將會出現下降。
招商證券此前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補貼下降短期雖有陣痛,但是從長期來看,企業如果總是依賴于政府補貼不會有太大的前途,補貼下降可以迫使企業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此外,隨著汽油價格的上漲,乙醇的盈利能力也較以往改善很多。
針對玉米深加工業存在的問題,專家建議,要采取綜合性措施,加強對玉米深加工業的宏觀調控,實現飼料加工業和玉米深加工業的協調發展。在政策制定上,國家應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加大科技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廣優質高產玉米,調動和保護農民生產玉米的積極性;要加強國際、國內玉米市場監測,正確引導玉米生產、流通和消費,穩定國內玉米市場供需平衡;要控制盲目投資擴大規模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堅決遏制過快發展速度,協調發展,建立玉米深加工業的行業準入制度,使其發展與國內玉米生產能力相適應。
就玉米深加工企業本身而言,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分析認為,首先,在不利的政策與市場環境下,玉米深加工企業應該積極轉型,探索以秸稈為代表的非糧原料替代玉米,逐漸降低行業對玉米原料的依存度,不僅符合產業未來發展方向,而且有利于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其次,實行內部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薛勝文還認為,玉米深加工業產品結構調整有待進一步加速,目前國內深加工業在控制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方面成效較為顯著,但在某些如淀粉糖、化工醇等較有發展前途的產品支持方面力度仍然不夠,國內深加工行業的產品結構仍處于不合理狀態,采取政策措施,加快玉米深工業產品結構調整勢在必行。此外,循環經濟和綜合利用能力需進一步提高,近幾年玉米深加工企業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雖有一定改觀,但污染問題在我國深加工企業中仍然不容樂觀,國內深加工行業仍需要加大投入,以循環經濟思維提高玉米深加工綜合利用能力。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m.jpdesig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