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農業部針對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糧食生產及時下發了一系列指導意見。這些意見,以及中央、省市、縣鄉,層層農技部門構成的巨大農技服務網絡,記錄了農業部門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緊抓、一項措施一項措施落實、一個區域一個區域推進的抓糧全過程,體現了我國在糧食生產技術指導上的精準與高效,初步探索出在農業領域尤其是糧食生產上轉變發展方式的新思路。
強調精細化管理
農業部因時、因地、因作物,針對生產中的不同情況提出了不同應對措施,在糧食生產的關鍵節點發揮科技增糧的強大支撐力。
在年初下發的全國小麥春季管理技術參考中,黃淮海麥區、長江中下游麥區、西北麥區小麥生產各自要注意什么問題,一類苗、二類苗、三類苗澆水方法有什么不一樣,水澆地、旱地、丘陵地分別怎么抗旱……這些以時間、地域、作物為單位的坐標線縱橫交錯,形成定點,把生產技術精確到每一個地塊、每一種作物。同時,全國展開穩糧增糧科技大會戰,河南省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科技服務行動,1萬名專家和35萬名農技推廣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全年全程科技服務,村村都有農技員,把技術服務的觸角深入到了田間地頭。
這些措施極大提高了糧食生產中的科技比重,體現了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科技內涵。
事實上,近年來一些地方在農業生產及農業綜合開發中已經實踐了精細化管理的理念,收到了良好效果。
江蘇無錫市洛社鎮張皋莊物聯網農業示范區利用物聯網技術,通過溫度傳感器使農民隨時了解植物的生長溫度,調節濕度傳感器顯示空氣濕度,而光照傳感器的數據可以讓農民快速了解各時間、各地塊的光照情況,參照植物所需要的最佳生長環境標準進行調節,使植物生長處于全程監控之中。通過智能化的作物管理,該示范區內的瓜果蔬菜不僅個頭大,營養價值也很高。
安徽省六安市開展了農業綜合開發精細化管理試點工作,組織專業軟件公司研發了一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精細化監控管理系統。該系統設置了6大模塊,分別針對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上最重要、最難管理的立項管理、計劃管理、合同管理、建設管理、資金管理、驗收管理6個環節實行重點監管,對提升農業綜合開發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進一步促進農業綜合開發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緊盯穩糧增糧
圍繞穩糧增糧這個關鍵因素,農業部在重點地區、對重點作物進行了及時的技術指導和工作部署。
全國2000個小麥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是小麥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農業部實行技術人員包片駐點服務工作制度,扎實開展技術培訓與指導。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水稻主產區,農業部在5月底、6月初連續下發長江中下游早稻中后期田間管理意見、水稻生產技術指導方案,對水稻生產進行指導。
全國糧食看秋糧,秋糧產量看東北。6月17日,農業部下發東北玉米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意見,提出一系列技術措施。黃淮海的小麥、東北的玉米、長江中下游的水稻,這些對宏觀經濟、國計民生有著重大影響的重點地區、重點作物是當前實現全國糧食穩定增產的關鍵因素。抓住這些關鍵因素,是實現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目標的必由之路。
構建防災體系
在今年自然災害頻發、重發的不利條件下,農業部著力構建防災減災的科學體系,極大增強了農業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
去冬今春的大旱是今年夏季糧油生產的最大威脅,農業部2月初發布了詳盡的冬小麥抗旱促春管技術方案,在2月底冬小麥區普降喜雨后,又緊急發布抓住旱情緩解的有利時機,抓緊開展春季麥田管理的技術指導方案;同時,制訂了大豆、油菜、花生、向日葵、芝麻、胡麻等6個油料作物的防災減災應急技術預案并下發各地。入春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嚴重的氣象干旱,進入6月份卻又出現旱澇急轉,農業部6月初下發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生產技術指導方案,對早稻、一季稻等進行技術指導。
這些方案防在災害前面,救在第一時間,抗在關鍵時點,構成了一個值得信賴、可以倚重的科學防災減災屏障,提出了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順應”而不“順從”、“依賴”但不“依附”的新理念,有利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形成穩定有保障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