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遼寧、吉林和內蒙古四省區是我國糧食的主產區,產量占全國的五分之一還要多,對于糧食安全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去年秋天以來,東北地區降水偏少3到8成,江河來水也偏少,國家氣候中心王永光研究員分析了當前東北地區的氣候形勢。
王永光:今年入冬以來的降水應該說是在62年來最少的一年,只有4.2毫米,要偏少了73%,冬季降水偏少的程度還是比較嚴重的,從東北地區來看,氣溫總體偏高,東北地區尤其是東部和西部發生干旱的頻率還是比較高的,這個指的是氣象干旱,我們主要考慮的是降水量的偏少,加上氣溫偏高,蒸發量增加導致了氣象干旱的發展。
在未來,春季東北西部地區降水仍然持續偏少、氣溫偏高,春旱發生幾率增加。同時,國家氣象中心研究員呂厚荃分析認為,東北東部地區卻可能出現低溫多雨的天氣,這對糧食生產依然會造成威脅。
呂厚荃:4到5月份,有一部分地區的化通和降水的時間匹配不好,土壤會過濕,甚至發生春澇,地區如果沒化通上面降水比較多,這個可能也會影響播種,東北地區的西部和南部,還有內蒙古東部降水還是偏少,這個時候農業干旱就會出現。
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梅旭榮表示,東北地區春季降水減少將成為趨勢,對此,他有兩點擔心。
梅旭榮:十多年的時間里,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們作物的品種主要是玉米,基本上生育期都偏長了,就因為溫度條件合適,由于品種選擇變化,災害受體對低溫和早春的適應能力下降了。總的看,東北的抗旱能力還是不足,東北地區雖然春旱和低溫冷旱始終是一個災害性天氣,但是過去發生的強度,非常嚴重的大旱頻率還是非常少的。
沒有水就沒有糧食,為了保證東北地區糧食生產的正常用水,相關的水利建設也在陸續的展開,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
胡四一:東北總體上是東部澇、西部旱,而且農田灌排設備建設相對滯后,為了保障這個地區的糧食增產,一是要重點加強三江平原防洪排澇體系建設,二是大力加強農業節水,三是在有條件的地區適度的新建一些水源工程,四是對農業灌溉用水做好供需分析。
而對于當前如何抗旱,農業部總經濟師陳萌山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向記者介紹了農業部門所采取的應對措施。
陳萌山:東北的春旱在一部分地區可能比較嚴重,但是我們各項抗旱春播的措施已經提前做了部署和安排,抗御春旱的各項技術措施、物質措施、組織工作已經就位,春播的面積不減少,確保在適期內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