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烘干機械化發展概況:國外糧食干燥機械的研究起步于40年代,到50?/FONT>60年代基本實現了谷物干燥機械化,60?/FONT>70年代谷物干燥實現自動化,70?/FONT>80年代向高效、優質、節能、降低成本、電腦控制方向發展,同時不斷開發新工藝、新機型、新能源,在烘干質量上也得到重視。 糧食干燥機在美國、獨聯體、日本等國家應用比較普遍。在美國主要的機型有中、小型低溫干燥倉及大、中型高溫干燥機,以柴油和液化氣為熱源,采用直接加熱干燥。設備中一般具有:料位控制,風溫控制及出糧水分控制系統。 在獨聯體,大都形成了工廠化生產,有較完善的自控系統,其谷物干燥機型以大、中型居多,為高溫干燥方式。較普遍地應用干、濕糧混合加熱干燥工藝(又稱分流循環干燥工藝),具有一次降水幅度大、節能和干燥質量好的優點。干燥中采用的熱源是柴油和煤油,為直接加熱干燥。 日本糧食干燥設備是從二戰后發展起來的,主要發展適于干燥水稻的中、小型設備。機型有:小型固定床式谷物干燥機,中、小型循環式谷物干燥機及大型谷物干燥機等。采用的熱源是柴油和煤油,少量采用稻殼為燃料。在各干燥設備中大都裝有較完善的自動控制系統。 我國糧食干燥機械的發展是從解放初期仿制日本、蘇聯等國外的干燥機開始的。由于結構復雜、耗用鋼材多、造價高,不適合當時農村的經濟和體制狀況,僅在大型農場和糧庫有所應用。70年代廣東省農機所等科研單位開始開發研制適合我國的中、小型干燥機型。廣東省農機所研制成功了采用直接加熱的5H?/FONT>0.5型堆放式干燥機;山東省農機所研制出間接加熱的5HJ?/FONT>0.5型簡易谷物干燥機等共10多各品種,它們大多適用于農場生產連隊和農村生產隊使用。80年代后,我國農村經濟體制開始進行改革,研制的干燥機械大多向多用化、小型化方向發展。1981年由農業部南京農機化所在蘇北組織了全國13種機型糧食干燥設備的生產對比試驗,初步推薦了一批機型。在此期間,與干燥機械密切相關的干燥熱源的研究也取得了進展,相繼研制成功了熱煤氣發生爐、低熱值汽化爐、稻殼煤氣發生爐、固體燃料煤氣發生爐、無管式熱風爐、液化氣熱風爐和太陽能干燥裝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