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機械讓種田變得可控起來!5月初,記者來到有“天下第一農場”之稱的黑龍江農墾紅興隆管理局友誼農場。這里有160萬畝耕地,是中國農機現代化的最早發源地。今年,該場玉米正值播種季節,卻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旱到啥程度?農場分管農業的副場長田旭江告訴記者:“每年收獲的玉米入庫水分要求是13.8%,而4月中旬的播種期,當地土壤表層的水分只有12%。如果按照正常節氣播種,根本不是種莊稼,而純粹是埋糧食。等到下旬,來了一場好雨,盡管雨下得很大,但農場土地都實行了深松,通透性非常好,第二天大馬力機械就能下地了。于是農場所有大馬力機械齊上陣,僅用了5天,110萬畝玉米就全播種完了。要在過去,這事想都不敢想。如果沒有農場的現代化農業機械,可以肯定地說,玉米播種就是干到5月中旬也播不完,而且玉米還會受災減產,現在可好了,有了大農機,我只需5天時間,就能還你一季的豐收。”
今年1月中旬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先后連續出現大范圍持續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大部分地區降水量、降水日數和氣溫值突破歷史極值,對湖北、安徽大部、江蘇中南部、浙江中北部的冬小麥作物根系生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而今年部分南方地區的小麥成熟期較以往晚了10天左右。不過,由于大型農業收獲機械調配合理,使用到位,在搶收的同時,很多地方也實現了搶種,所以沒有因晚收割而影響到小麥后續作物播種,為秋季農作物取得好收成奠定了基礎。
過去種地收獲的艱辛,如今被機械化所替代。在青壯年農業勞動力嚴重短缺的現實情況下,機械化提高了農民種糧的意愿,減少了土地的撂荒。如今,我國的機械化作業服務環節正從產中向產前、產后覆蓋,作業領域也從種植業向林果業、畜牧業、漁業和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等領域迅速擴展。